2019年12月以來,全國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當前新冠疫情逐步由高峰期轉入控制期。
疫情的沖擊終會結束,但是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將會持續,那么后疫情時代,中國制造數字化發展又會面臨怎樣的格局呢?
01 從口罩生產看制造企業柔性化生產和數字化轉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口罩一時間成為市場上的緊缺物資。
能夠在特殊時期進行口罩生產的企業,大都擁有自動化、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以便于在復工生產的同時避免人員聚集造成疫情的擴散。
與此同時,除了傳統的口罩生產商之外,以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長盈精密為代表的制造企業和以利元亨、拓野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企業也迅速加入到口罩生產隊伍中。
這些跨界廠商依托強大的柔性化生產能力和數字化基礎支撐,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口罩產能。
柔性化生產系統,是指因可預期或不可預期之變更而允許一定程度上的產品變更且可自動化生產的工程制造系統。
柔性化生產系統之所以可以達到不同程度的彈性,與該系統的組件及其數字化程度有關。
柔性制造系統主要的特色在于生產過程中更換產品類型時,并不需要頻繁更換生產機械,只需要依托其靈活的組件和完備的數字化生產系統修正系統參數,便可以滿足多樣化的產品需求。
因此柔性生產的背后,是企業數字化的轉型的成果。在疫情危局下,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再生產,真正體現了以生產智能化為支撐的柔性生產和生產系統數字化在應對短期大量多樣化產品需求時所發揮的作用。